論中國傳統思想的現代意義

 

 

中國自鴉片戰爭開始就不斷受到西方的衝擊。在西方的船堅炮利下,中國人不但受盡了西方人的侮辱,同時也開始對主導了中國長達二千多年的傳統思想(以儒家思想為主)產生懷疑、不信任,認為這些思想遠不及西方思想有用,亦只有西方思想方能令中國人擺脫屈辱、痛苦,因此中國人曾在二十世紀初主張全面放棄中國傳統思想而採用西方思想。然而,百年之後的今日,這些曾被中國人認為較為有用的西方思想也開始問題叢生。例如西方的經濟思想雖然在表面上改善了人類的生活,但卻做成了環境污染;自由民主等政治思想也遠不如想像般可行。因此改革這些弊端就成為了現代人一個重要的課題。其中部份學者主張利用曾經被忽視的中國傳統思想中的優良部分來處理現代社會中的種種問題。如果成功的話,不但可以解決現代社會的漏洞,更可以令年華老去的中國傳統思想重新注滿活力。因此本文將會在政治、經濟、道德以及教育四個方面論述中國傳統思想在現代的意義。

 

中國傳統思想對現代政治的意義

在今時今日的政治環境中,民主制度可以說是最為流行的政治制度。對很多人來說,只有民主制度才是最先進的、最有效的治國方式,能夠令一個國家迅速地得到發展及秩序。對成功實行民主制度的國家而言,以上所言的確是事實,但是這是否代表他們所行的民主制度是十全十美、萬無一失呢?如果它存在著問題時,中國傳統思想的哪一部份對改善民主制度的問題起著作用呢?對現代社會而言,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課題。

 

民主制度自啟蒙時代的構想開始,到今日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在這幾百年中,民主制度本身一直得到發展、改革。但是,隨著民主制度的日漸普及,它也造成了不少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個人主義的扭曲。民主制度特別重視個人在社會中的權利,不過隨著現代社會物慾的高漲以及缺乏對個人的價值的提昇,個人權利之重視結果變成自私自利、只重視自己而不理他人的自我主義。另一方面,由於對由自我主義造成的孤立感十分抗拒,人會傾向屈服於權威之下,結果令人失去作為知識、價值主體的意義以及自我,令人失去獨特的價值[1]

 

為此,在推行民主制度的同時,最好在民主制度中灌入新的養分,而這種新養分可以在中國傳統思想中找到,這就是儒家思想中有關人的思想。首先,它非常重視個人的人格以及性格的不同,而且講求對彼此不同之處的尊重,以做到「和而不同」。同時,對其他人的權益也要重視。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另一方面,由於人在任何時期都有其價值,故此對社會中的任何人士的權益都必須尊重。如果真的能夠做到有關儒家重人思想的話,人就會懂得在追求自己權利的同時也注意到其他人以及社會的權利(這包括社會上的任何階層的人,因為他們各自有自己的價值)。另一方面,由於對各人在性格、價值的重視,令人較為不易產生孤立感,亦不會因此而盲目服從於權威之下而失去自我[2]

 

中國傳統思想對現代經濟的意義

在傳統上,很多人都以為中國傳統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和經濟是一點關係也沒有的。事實上,這可說是大錯特錯。因為在儒家思想中,謀利只是人類滿足自身物質慾望的行為而已,如果人能夠以一種正確的方式謀取自己的利益的話,是完全無問題的。孔子曾經說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當中的「道」就是指儒家思想中為商的正確方式,而這種為商的正確方式在現代經濟中是相當有用的[3]

 

事實上,現代的經濟活動中是存在著很多問題的。首先,現代的商業活動是以利益為主導,這本來是無可厚非,不過現代人在追求利益的過程中,完全不講求任何正確手段、方式,而且只認為自己的利益才最重要。結果,現代人在從事商業活動時,會為求得到最大的利益而不擇手段地損害其他人的利益。這種短視、不良的為商方式不但會做成商業道德的低下,並會令正當的謀利活動變得不可能,反而對經濟發展帶來不良的影響。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傳統思想中的儒商思想對改善這種情況有一定的作用。所謂儒商思想,是指商人在追求經濟利益時,遵守商人應有的道德。具體內容方面,是指商人在交易時,對交易的另一邊要誠實不欺、言行一致、講求信用,以做到互惠互利;在謀利時不要做一些有違道義的行為;而且要做到仗義疏財,懂得回報社會。提倡儒商思想的目的一方面是令商人在謀利時得到規範,令慾望不致於因不受限制而無限擴大;更重要的是令經濟活動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下得到長遠的發展。因為以上的為商之道都有令買賣雙方長遠地有利可圖的目的。如果你用卑鄙的手段從人家手上得利,雖然在短期而言你得益較大,但也會因此而聲名狼藉,令其他人不願意和你合作,結果反而限制了自己未來的發展。同樣道理,如果你在社會上得到巨大利益後不懂回報社會的話,會令社會人士覺得你在搶奪他們的利益而心生反感,這樣你日後的發展也會因為社會人士的反感、不合作而備受限制。清代名商人舒遵剛曾講過:「錢,泉也,如流泉然,有源斯有源,今以狡詐求財者,自塞其源也。今之吝惜而不肯用財者……自竭其源也。」當中指出的正是以儒商思想來保持永久性利益的道理[4]

 

另一方面,在現代的經濟活動中特別著重人才的訓練、運用。不過現代經濟活動中對人才的訓練有一個問題,就是只著重培養專才,視他們為整個經濟活動中一個精密的組件,但缺乏對人才在人格修養上的訓練,令他們缺乏良好的工作態度如缺乏主動精神、不夠禮貌等。故此,儒家思想中有關以人為本的部份對此有相當大的參考價值。因為儒家思想重視人內在的品格的培養,令人通過內在品格的培養而日漸成熟。這對現代的經濟活動尤為重要,如果人才能通過內在人格、品德的培養而變得日漸成熟、有創造力、承擔力以及良好的待人技巧的話,不但可令人才有更好的工作態度,並可以適應變化中的經濟活動。

 

中國傳統思想對現代道德的意義

隨著愈來愈發達的經濟,現代人的道德水平卻在反比例的下降。為何這樣說﹖看看現在的情況:翻開報章雜誌,看到的是現代人可怖的一面:自私、不忠、不孝,這些都只是個人層面的;欺詐、剝削、唯利是圖就是一些企業層面的現象;在國家層面上,更可清楚的看到霸權主義、帝國主義、民族主義一類的事實。這些道德敗壞的情況,導致大大小小的問題,令社會不穩,人心不安,遠離理想社會的實現。那末,這嚴重的問題有解決辦法嗎﹖又在哪裡可找到呢﹖

 

中國傳統思想中儒家所說的「五常」正好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這惡劣的情況。「五常」之首為「仁」,它肯定了人的尊嚴,闡明了人與人的相處之道:互相尊重。正是如此,「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人懂得為人著想、設身處地去了解別人之時,自私便不復存在,就正如一些已發展國家不會再將核廢料運至一些發展中國家棄置一樣。

 

「義」這一方面,可針對解決不公的行為。從個人的不犯法到待人以義,企業的不欺詐剝削到為社會著想,國家的不只照顧有權勢的人到事事為人民設想。另外,儒家亦提及如何以「義」處理「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可見在義利的問題上,儒家都是著重「義」的,不合「義」的就會排斥,私利亦因而抗拒[5],而這態度正正是今世所需要的。

 

「打倒吃人的禮教」是五四時的口號,那「禮」是否真的全然不可取,不合時代了﹖其實,五四時所針對的是已變得形式化的「禮」,而不是孔孟所說的「禮」。「禮」只是外在,是最合適的方式去表現內含的「仁」、「義」。如果只有外殼而沒有內容,是沒有意思的,讓我以早前政府想立例強制子女供養父母為例說明一下。供養父母的目的是報答父母養育之恩,是孝順的表現,而非金錢的餽贈。立例就只會造成形式化:孝順的子女在任何情況下都會照顧父母,不只金錢上,更在感情上;而沒有孝心的子女被迫供養父母則只會對父母更差,違反了立法的原意。而現今各民族、國家的接觸極之頻繁,一套完善的「禮」是十分重要的,它能確保大家能和諧共處。

 

說到「智」,它有點近似西方文化中「理性」一詞。「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所著重的就是善惡之辨,棄惡揚善[6]。「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所有人都有能力分辨好與壞,所以行惡的人實在是欺瞞自己,簡單點來說,每個人都有能力知道自己所為是否合於道德,做出有違道德的事是沒有藉口的,而且我們亦有能力去分辨別人的行為是否合乎道德。

 

「信」的重要性不下前四者,在「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一句中就可見其重視程度。「信」可解作「信用」,這在個人、企業以至國家層面都是必要的。現在的人慣於譁眾取寵、善於謀略詭辯,令人不能互信,建立穩定而緊密的關係,這多少與西方文化中的自由放任成分有關[7]。儒家的「信」正好能加添責任意識於內,使人能在自由與責任中擇取一個互利的平衡點。

 

中國傳統思想對現代教育的意義

教育在這個世紀中的大部分國家都已經十分普及,以香港為例,實施了二十多年的九年免費及強迫教育可說是確保了所有適齡學童的讀書機會,是一定程度的「有教無類」。可是早前卻發生了父親不准子女上學的事件,原因是他對香港教育沒有信心。這可能是個特例,但同時亦是個警號。

 

香港教育最為人垢病的是中小學的「填鴨式教育」及大學市場導向的「專才教育」。「填鴨式教育」著重背頌而忽略理解,令學生不懂得將知識靈活運用,因而缺乏學習動機。孔子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就正是說明思考與主動的重要性[8]。只有思考才能真正將別人的知識化為自身的知識;只有主動學習才能深刻了解自己所學。而「專才教育」只著重單一專業技能的培訓,只是一種人才教育,而不是人格教育甚至是人文教育。市場導向的結果是大學畢業生都有適用於市場的技能,可是一個人空有技能而欠缺道德修養只會對社會造成損害。孔子自己以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教人,可見除了技能的訓練外,品德、藝術修養、以至體魄都需要顧及。孔子的教育著重德行的提升,著重滿足價值生命的要求,著重「行其所當行」[9],這些都是現今教育所缺少之處,而這些亦是難教難學的。教育從來不是單向的,欠缺任何一方的努力都不能有效的令學生順利學習,但如果我們以儒家思想的宗旨教學,加上教師與學生兩方面的共同努力,全人的教學就可實現。

 

結語

在本文中,我們可以發現現代社會無論在政治、經濟、道德以及教育各方面都存在著相當多的問題,而它們都不是可以輕易解決的。而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雖然也有不合時代的地方,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小心選擇的話,是可以從中找到解決以上問題的方法,令現代社會能夠繼續得以發展下去,令人類生活得更美滿富足。



附註

[1]傳統的再生  沈清松  p.99

[2]儒家傳統的現代轉化  杜維明  p.390-391

[3]儒學與21世紀中國  李志和編  p.191

[4]儒學與21世紀中國  李志和編  p.198-199

[5]中國文化導論  林啟彥 黃嫣梨  p.69

[6]儒學與21世紀中國  湯勤福  p.80

[7]儒家思想意涵之現代闡釋論集  劉述先  p.241

[8]儒家哲學新論  傅佩榮  p.253

[9]儒家哲學新論  傅佩榮  p.260

 

 

參考書目

中國文化導論  林啟彥 黃嫣梨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1998

傳統的再生  沈清松  業強出版社  1992

儒家思想意涵之現代闡釋論集  劉述先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2000

儒家哲學新論  傅佩榮  業強出版社  1993

儒家傳統的現代轉化  杜維明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992

儒學與21世紀中國  李志和編  河南出版社  2000

 

 

返回以文會友目錄